校友在線
魅力一中 輝煌卓著
母校生活回憶——周鶴堂(50級學生)
1950年8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國務院和周總理號召青年工人、學生參加抗美援朝......我是學校最早發(fā)展的團員,又是積極分子,應該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于是我就帶頭報了名。但是報名條件中三個我有兩個都不符合,一個是年齡不足18周歲;另外是身高達不到
母校生活回憶
1950屆周鶴堂
一、 我的童年
1933年我生于延津縣呂店村一個普通教師家庭,父親周俊儒(字雅堂),常年在外教書。母親周氏在家務農。他們共生養(yǎng)六個孩子,4男2女。我排行老四,兩個姐姐,一個哥哥,還有兩個弟弟。我在中間,家里計劃讓我在家種地。父母也經常對親戚鄰居說:“我們不打算讓我家老二上學,將來在家掌管門戶,認幾個字就行了。”我心里很不服氣,但也沒有辦法。父親寒假回家,重點輔導大哥學習,我常在外面偷聽,有時也問他們一些字的寫法。時間長了認識了不少漢字。1945年日本投降,父親接縣教育局通知,讓他到我縣石婆固鄉(xiāng)任完小校長。我要求跟父親去上學,父母都不同意。我不高興就和他們鬧,三天沒有下地勞動。父母沒辦法只好讓我跟去試讀,如果不行就回家種地。我在石婆固鄉(xiāng)上了一年七個月小學,1947年考上河南省立新鄉(xiāng)中學。由于英語基礎差(小學沒有學過),跟班很困難。幸運的是遇到了學兄李清山、學弟李清生。李清山利用假期和晚上在家里給我補習英語。河南省立新鄉(xiāng)中學全公費,名氣高,不好考,怕留級,所以學習加倍努力。直到
二、 接受黨的培養(yǎng)教育
第三次談話也是六月的一天晚上,談話的重點是童子軍課和高中的軍訓課。因我不是高中學生,對軍訓課不了解。童子軍課我知道,童子軍課的內容是當兵的基礎訓練,也有老蔣(蔣介石)提出的新生活內容,也有護蔣反共的內容,說什么共產黨是大亂的根子,不除大亂不止。這次談話
天氣熱了,我又搬回了宿舍。但我
不到一個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新鄉(xiāng)中學正式公開建立了。新鄉(xiāng)市各政府機關、學校都有代表參加,我校大門口出現了大標語,場面很隆重,就這樣我成了新鄉(xiāng)市第一批“新解放區(qū)”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新解放區(qū)學生對黨的認識不足,所以第一批“新解放區(qū)”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人數極少。入團后我擔任團干,工作積極努力,在學校宣傳工作和團的發(fā)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三、 擔任收發(fā)員
中央決定建立平原省,省會設在新鄉(xiāng)。
四、 參加軍干校
1950年8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國務院和周總理號召青年工人、學生參加抗美援朝。9月已形成了報名高潮。新解放區(qū)學生對參軍認識不足,兩個多月才報了200多人。我是學校最早發(fā)展的團員,又是積極分子,應該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于是我就帶頭報了名。但是報名條件中三個我有兩個都不符合,一個是年齡不足18周歲;另外是身高達不到
在海校時,我們學校的同學很團結,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支持,預科結束后,我們又分配到各個分校,經過兩年多的專業(yè)技術學習,于1952年底完成了軍艦應掌握的各門課程,并頒發(fā)了畢業(yè)證書(司令員肖勁光蓋的章)。我校多數同學被分配到第五、六艦隊,主力艦隊,負責護航護漁,真正實現了我們50年代初期保衛(wèi)祖國海防的夢想。海軍是1950年創(chuàng)建的,我們是祖國海軍建設的創(chuàng)始人,我們?yōu)槟感幑?。新鄉(xiāng)中學給國家培養(yǎng)了很多人才,如:海軍侯固、王傳琦,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李清山(李長春的班主任)等。1947年至1950年這段新鄉(xiāng)中學的學習經歷令我難忘,我懷念學校領導、老師對我的關心、愛護和培養(yǎng),他們教我如何做人,怎樣熱愛祖國,忠于黨,忠于人民;怎樣勤政為公、敢于直言;如何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這些教育為我工作的戰(zhàn)斗里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為名,不為利,見榮譽利益就讓,見困難就上,見先進就學,見后退就幫,成為我做人的原則。
五、 一個特殊家庭的組合
1947年我考上河南省立新鄉(xiāng)中學初中部,不久我結識了一個比我小半歲的同班同學李清生學弟,他帶我去他家玩幾次,我了解到他家的狀況。這是一個極為貧寒的家;一個團結的家;一個善于幫助他人的家。沒有父母,他們弟兄四人相依為命,租了三間草房。他的祖父、父親都是鐵路員工。父親是日本轟炸新鄉(xiāng)時犧牲的,后來母親改嫁。大哥李清華13歲接父親的班,在新鄉(xiāng)機務段打工。每月100多斤糧食的工資供三個弟弟上學、生活。二弟李清山在新鄉(xiāng)中學高中部讀書,三弟李清生和我同班,四弟李清玉上小學。1947年至1948年新鄉(xiāng)地區(qū)局勢混亂,生活更是極度困難,吃上頓沒下頓,一件衣服穿好多年。1948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大哥、二哥說:“天禎弟(我的小名),你和清生結拜為兄弟吧?”我說:“好呀。”大哥說:“我們把貼寫好了,你們兩個換個貼就行了,你是哥,他是弟,在咱家里你是老三。”從此我就成為李家老三了。我們兄弟五人相依為命,除了在學校上課,放學回家二哥清山幫我們學習英語,學習寫作知識,下河里捕魚摸蝦,在外邊撿菜葉,下河撈雜草,我隔幾天回老家延津呂店一趟,從父母那里背點谷子回來,打成雜面,和平時備的干草、小魚、雜草混在一起下鍋充饑。我和老四李清生的衣服有時得換著穿,如童子軍服,因為我們兩個人只有一套(是我母親做的粗布衣)。這樣的生活一直維持到
新鄉(xiāng)解放給我們這個特殊的家庭帶來了光明和無限幸福。大哥李清華,二哥李清山高興的在草房里起舞,我和四弟五弟在院子里高唱《晴朗的天》,清華大哥很快成了新鄉(xiāng)鐵路局機務段主要青年干部,不久就調任鄭州鐵路分局宣傳科工作,后來又調文化宮任主任。1949年6月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來河南招生,要鐵路員工子弟,全公費。二哥清山高中畢業(yè),條件具備,我和老四初中畢業(yè),條件不足,但是我們還是想考考試試,結果清山考上了,我和老四落榜了。清山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習本科四年又留校學習兩年俄語,畢業(yè)后留校做教員。李長春夫妻倆人成了二哥清山最早的學生。大哥清華正式工作了,二哥清山考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了,老四清山南下參軍,要我和他一起去。當時他們也知道我舍不得離開一中,老四并不勉強,自己參軍去了。不久陸軍開赴朝鮮作戰(zhàn),轉業(yè)后分配到鄭州法學院,后調司法局工作,1995年在鄭州市司法局離休。小五清玉參軍當了醫(yī)生,轉業(yè)后在鄭州制藥廠工作,現也是70多歲的老人了。我們兄弟五人的關系一直保持到現在有60多年了。
(退休前本人任河南省交通技工學校校長)
老校區(qū)
地址: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51號
電話:0373-5082653
傳真:0373-5082653
郵編:453000
東校區(qū)
地址:新鄉(xiāng)市平原路東段
電話:0373-5056100
傳真:0373-5056100
郵編:453002
南校區(qū)
地址:新鄉(xiāng)市豐華路南段
電話:0373-3552588
傳真:0373-3552501
郵編:453000
掃一掃關注
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