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書屋-新書推薦(二)
發(fā)布時間:2011-05-17 05:58:18瀏覽次數(shù):3439
《課例研究,我們一起來:中小學教師指南》,胡慶芳 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編輯推薦
以問題為線索答疑解惑,以范例為載體現(xiàn)身說法。
內(nèi)容簡介
“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今天的課例研究也依然遵循著這千古不變的法則。知與行的融合,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演繹出了一個個以課為例的研究和改進教學的范例。找找看吧,哪些例子中的情節(jié)喚起了你似曾相識的記憶和茅塞頓開的領(lǐng)悟?
作者簡介
胡慶芳,英語語言文學學士,比較教育學碩士,課程與教學論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改革國際比較與教師教育研究。出版?zhèn)€人專著兩本,作為第一作者著書8本,主編教育叢書8套,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130余篇。
目錄
前言 走進課例研究,感受神奇魅力
上篇 課例研究的國際背景
在日本中小學廣泛開展的校本培訓同課例研究有什么關(guān)系?
日本的中小學教師是怎么做課例研究的?
日本中小學的課例研究活動是怎么組織和管理的?
日本的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教師對課例研究持怎樣的態(tài)度?
在日本中小學廣泛開展的課例研究實踐是怎么傳播到美國的?
日本和美國的中小學教師怎樣看待課例研究對自身專業(yè)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美國中小學的教師做課例研究同他們的日本同行相比有哪些不一樣?
在美國中小學的教師看來,做好課例研究需要哪些條件作為保障?
在美國的中小學,課例研究的發(fā)展前景如何?
在日本和美國的中小學校里開展的課例研究實踐對我國由來已久的教研活動有哪些啟示?
中篇 課例研究的本土實踐
和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相比,課例研究具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傳統(tǒng)的評課活動為什么不能像課例研究過程中對課的研討那樣,可以比較徹底地解決課堂教學的問題?
課例研究過程中的研討特點給我國中小學現(xiàn)行的評課活動提供了哪些變革的要求?
以往教研活動中進行的課堂觀察與課例研究過程中的課堂觀察有什么不一樣?
……
下篇 課例研究的范例詮釋
書評—讓教師更明白地上課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引導教師進行有效的學習,改革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教師在歷次的教育教學及課程的改革中,其自身的學習機制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適應性的變化,是長期以來困擾我的一個問題。
美國教育政策的著名學者科恩在《一個教室里的革命:遺忘太太的案例》中,研究了一位教師“Mrs.Oublier”(遺忘太太)。這位教師說,4年前她的數(shù)學教學完全是傳統(tǒng)式的,現(xiàn)在完全不同了,她認為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實踐者,正步入數(shù)學教學的新境界。
然而,科恩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這位女士的確采用了新的教學材料,設(shè)計了新的教學活動。但是,在處理這些材料的時候,她卻仍把它們看作傳統(tǒng)教學的一部分,仍然呈現(xiàn)出僵硬的課堂??傊?,她所用的依然是一種抑制學生理解的方式。
顯然這位女士所缺乏的是一種反省課堂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制約了她在課程政策與課堂教學之間的轉(zhuǎn)化。那么,怎樣才能讓教師有“自覺”?
對教師來說,上一節(jié)課是容易的,圍繞一個主題上一類課是難的,要讓他們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上課是更困難的。課例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們更明白地上課。
《課例研究,我們一起來:中小學教師指南》融合了作為“局外人”的研究者和作為“局內(nèi)人”的教師的共同知識。這樣形成的課例研究不僅有益于增進教師的教學理解,而且對諸如“機械識記”、“簡單說教”、“小組合作的成效”等理論難題也同樣有所貢獻。
這本書的體例安排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中國教師思維方式的深入了解。它不僅回答了教師最關(guān)心的“怎樣做”的問題,而且還有課例研究的范例供參考。此外,該書還提供了課例研究的國際背景與線索,美國的課例研究、日本的課例研究與中國的教研組活動間的區(qū)別。這些背景材料可以讓教師明白“為什么要做課例研究,怎樣做課例研究”,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自己“要不要做課例研究”的判斷。
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自覺”理解復雜課堂的方式。所有的教育研究工作,其價值指向不該是教師的教學技術(shù),而當是學生長遠的學習目標。在2006年的香港課例研究年會上,美國的劉易斯教授在其報告中提出,課例研究要設(shè)定長期學習目標,要考慮“5年-10年后你期望學生具有什么素質(zhì)”。日本的課例研究也多強調(diào)“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讓學生體驗合作和學習的快樂”等長遠目標。而就當下我國的情況來看,不管是聽評課,還是課例研究,往往急于解決教學的技術(shù)問題和實際遇到的難題,對于發(fā)展學生核心學科素養(yǎng)、學科情感等長期目標考慮較少。
我們期待并相信,教師能夠主動進行對學生“學習”的研究,推動更深廣、更具有延展性的課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