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學習材料之三
人文教研室高效課堂研討會
新鄉(xiāng)一中教務處人文教研室
目 錄
高效理論探究
高效課堂的“四項基本原則” --------------------------------------------------侯立慶
高效課堂三要素----------------------------------------------牛風榮
對高效課堂的認識和實踐--------------------------------------李光毅
高二歷史備課組在有效教學方面的探索--------------------------李紅梅
怎樣才是一節(jié)好課 ---------------------------------------------------------------------------- 王莉莉
“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 王香利
關注細節(jié)打造高效課堂--------------------------------------------------------- 華沛
高三地理復習課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李勇闖
打造高效課堂---------------------------------------------- 南明麗知識與能力-------------------------------------------胡曉娟
課堂高效實踐
高考篇
2012學年高三歷史高效備考總結(jié)--------------------------------陳子飛
淺談高三歷史教學的高效性------------------------------------王莉莉
高三政治學科高考備考與高效復習--------------------------- 李建軍
新課標政治高考題分析 ----------------------------------------李建軍
高三政治高效備考的一點收獲-------------------------------- 于露彥
中考篇
淺談中招思想品德題型解法-------------------------------------楊改云
2012年中招歷史試卷的特點及高效備考的幾點思考----------------王 靜
2012中考歷史試卷分析與備考反思----------------------------------------------付月從
關于思想品德中考備考的思考-----------------------------------李俊美
2012中招政治試題淺析及2013年中招高效備考建議----------------梁興江
271高效課堂
解讀“271”高效課堂
----昌樂二中十大教育理念--------------------------------鄭世平
初一政治學科“271高效課堂”的實踐探索及若干思考-------------軒 闖
“271高效課堂”探索
——學習昌樂二中271課堂模式總結(jié)----------------------------------------------王 丹云
課堂觀察理論
課堂觀察的目的與理念-------------------------------------------------武德川
高效課堂的“四項基本原則”
侯立慶 發(fā)表于2012年《新課程》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成為各學校的追求和共識,但如何解讀高效課堂,見仁見智,五花八門,甚至還出現(xiàn)相反的解釋。一般認為高效課堂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在一定時間內(nèi)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學習的體驗。它具有效果優(yōu)、效益好、和效率佳的要求,具體來說打造高效課堂應堅持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建構主義理論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輔助、促進和引導作用。新型的師生關系類似導演和演員的關系,老師引導學生成就學業(yè),實現(xiàn)理想;學生以自己的追求和成績成就了老師的名師愿望。
學生的主體性是對學生個性的保護和對生命的尊重,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確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學識、甚至家庭背景社會發(fā)展等特點,確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和理想追求。二是自主選擇。根據(jù)學習目標、學習計劃等選擇恰當?shù)膶W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如在新課改教材的設計下,各學科都開展了大量的選修課,從理論上講,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三是自我反思。能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學習表現(xiàn)和學習過程;能正確的評價自己,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行為;能不斷改進學習方法。當然,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離不開老師和學校的引導和幫助。
探究性原則
高效課堂的理論強調(diào)在教師的主導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推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靈魂是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是思想的相互碰撞,合作是分享、互助和欣賞的過程,探究的目的在于體驗和發(fā)現(xiàn),探究的精神表現(xiàn)為:好奇心、懷疑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求證精神。合作探究的重點一是在知識疑難處探究;二是在知識拓展處探究。
為了有助于學生的質(zhì)疑和探究,就需要保持課堂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創(chuàng)設這種互動過程的目的在于既要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性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師生間的互動是師生互相交流、溝通、啟發(fā)的過程。在這個互動中,教師可以設置認知沖突,并將認知沖突轉(zhuǎn)化為某些問題,讓師生間的互動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設置認知沖突時,設置的問題不要超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把思考的時間交給學生,不要用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思考。
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前提是保持課堂的開放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必須借助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這個由人、物和精神組成的文化環(huán)境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課堂的這種開放性主要包括:一教學內(nèi)容的開放性。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二是教學方式的開放性。教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jù)教學實際合理選擇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fā)展。三是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要體現(xiàn)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的有機結(jié)合,收斂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辯證統(tǒng)一。
整合性原則
在教材“一標多本”的前提下,各出版社根據(jù)自己的課標的解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各種教材,高效課堂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具有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去的勇氣。以一種教材為主要文本,整合教材,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形成自己特色的符合課標要求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由用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由依靠教材到教整合教材的轉(zhuǎn)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生成性原則
高校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和獲取體驗,即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生成。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預設內(nèi)容的生成性。這種生成是有準備的生成,這要求教師必須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等精心預設,課前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fā)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二是不可預知的生成。它往往猶如天馬行空,不期而至。為此,預設要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生成往往是師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是“無法預知的美麗”,教師不要拘泥于預設,而要在預設之外探尋生成的可能性。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會有教師未曾預設、但有重要教學價值的觀點、知識和方法產(chǎn)生,教師要機智地開發(fā)和利用這種自然生成的教育資源,促進高效生成。
從上述高效課堂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高效課堂是師生在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以濃縮的知識和能力,通過互動方式,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從而實現(xiàn)高效生成的課堂。
高效課堂三要素
牛風榮
一、學情分析是高效課堂的前提
1、學情分析的意義
1.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依據(jù),為教學針對性奠定基礎。
缺乏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教師“教”的目標,而不是學生真正需要“學”的目標,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后制定的目標,才可能與學生心理需求相符,才能確定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2.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依據(jù),為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提供可能。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句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這段話精辟地概括了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基于學情分析的課堂教學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講學生之所缺,授學生之所需,讓高效學習在每個學生身上發(fā)生。
2、學情分析的內(nèi)容
學情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寬廣,學生各方面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jié)構、學生的興趣點、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和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生理心理狀況、學生個性及其發(fā)展狀態(tài)和發(fā)展前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感受、學生成功感等都是進行學情分析的切入點。
vv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分析
vv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經(jīng)驗分析
vv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
vv分析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
vv分析學習知識時可能要遇到的困難
vv分析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興趣
vv分析學生存在問題
二、思維發(fā)展是高效課堂的核心
“成也思維,敗也思維”,人的發(fā)展核心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思維是構成人的智慧核心要素。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思維三元理論”,該理論把思維劃分為三個層面:分析性思維——分析、判斷、評價、比較、對比和檢驗等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生成、想象和假設等能力;實用性思維——實踐、使用、運用和實現(xiàn)等能力。三種思維能力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各有各的用處,不能相互替代,卻可相互促進。其實,一個人的思維是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思維按不同比例合成的產(chǎn)物,因此,每個人所具有的這三種能力也是不同的:擅長于分析性思維的人善于解決熟悉的問題,通常是學術性問題;擅長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人善于解決相對新奇的問題,善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采用獨特的策略解決問題;擅長于實用性思維的人則善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的要求。
vv基于“思維三元理論”的基本教學策略包括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vv①加強感知性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思維能力。
vv②加強探究性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vv③加強應用性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性思維能力。
“問題引導式”教學模式圖
教學環(huán)節(jié)
|
提出問題
|
分析問題
|
模擬體驗
|
自主構建
|
具體要求
|
教師預設學生預習
|
雙向互動注重生成
|
創(chuàng)設情景重在應用
|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
思維過程
|
疑則思,思維在先
|
思中學,思維交流
|
做中思,思維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