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語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從小學開始學生就不得不面對英語的學習、考試??蓺w根結底它只是一個語言工具,我們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絕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效率的一種手段。然而,英語作為高考的一門主要學科,我們又不得不在高考的指揮下進行教學。那么,在我們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既兼顧學習的功用性,又很好地完成高考試題,這是我們教師一直在積極尋求答案的一道難題。
其實,英語的學習并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難學,關鍵在于自己的興趣和成就感。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而興趣來源于哪里?是老師的課堂教學,還是自發(fā)的?作為一個教師,也作為一個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我覺得興趣的一半在于自身,另一半在于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成功感。
了解到學生怎樣才能愿意學英語,我們才能真正的幫助他們學好英語。對于他們自身,我們教師無法去硬性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教學去影響他們,甚至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
下面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親身體會談幾點意見:
首先,在課堂上,我們必須讓他們找到自信。平時,我們在閑談中,總是抱怨學生有很多的問題,我們總在說很多學生不想學英語,或者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事實上不是這樣。從他們對待考試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他們內心里非常愿意學好,甚至是學到最好。因為在考試中,即便是平時最不用功的學生也在期待得到意外的驚喜,那就是不勞而獲。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課堂提問是一個關鍵,對不同的學生問不一樣的問題。提問的目的不僅僅是檢驗學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把他們優(yōu)秀的一面展示給大家,不管我們認為問題有多簡單,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表現機會,盡量不要讓學生在眾人面前丟臉。這樣,慢慢地,他們就會對學習感興趣,并且自信心會越來越來大,興趣也會越來越來濃。
其次,把高考的相關內容貫徹于課堂教學。英語學習不像其他學科是整塊的,英語是很瑣碎的,細小的東西。是靠平時的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不是靠一時的突擊。在課堂上我首先要求學生從現在開始,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把考點分散到平時的教學中。英語語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就像魏艷寫的那樣,你永遠也不知道高考要考哪一題。就算我們知道它考哪一塊,也不知道它究竟要考哪一類型的題。比如她所說的冠詞,任何教過高三的老師都知道冠詞是必考題,說起來冠詞很簡單,只有兩個the和 a/an,但是就是這么簡單的兩個詞,卻有數不清的出題模式:它可以考泛指,也可考特指,可以出可數名詞,也可以出不可數名詞的題,也可以出很多固定搭配的短語,只想一下,就可能會覺得讓人頭痛,更不要說天天去記那么多的條條框框了。雖然任何語法點都有規(guī)則可循,但例外又有很多。不管怎樣,出題人總是我們中國人,中國人習慣難為人,難為人的出題方式是出違反我們的語言習慣的題,也就是我們的語言所缺失,所沒有的東西或現象。所以,在課堂上,我更注重講那些與我們的語言習慣不同的知識點,尤其是那些非常特別的語言現象,比如時態(tài)的一般過去時在情景交際中的應用,這是英語出題的一個點;還有非謂語動詞的固定用法等。
第三,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熟讀教材,還要掌握高考的動向,這同樣也是一種學習。如果我們想把高考與我們的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必須了解高考,同時還要善于思考。
就每年的高考題來說,每一個大題,基本基調一致。比如完形填空,全國卷注重故事性與哲理性相結合,即通過故事說明一個人生觀。高考寫作題注重實用性,而不注重表面。這與語言的基本規(guī)則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