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討論的悟語
發(fā)布時間:2017-05-09 05:12:33瀏覽次數(shù):3243
關于討論的悟語
每日悟語~邢亞歌(創(chuàng)):由于中學生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的局限,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往往是以“機械記憶”的形式進行的,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是短暫的、片面的、外顯的。所以課堂的討論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nèi)涵,提高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同時,討論是個學習互動的過程,通過自我認識的反省與對他人認識的評價,提高學生進行批判和評價的能力,參與討論的關鍵是學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要做到言簡意賅,重點突出,就要提高文字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學生在相互討論中能做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充分調(diào)動群體的智慧和力量,達到知識上的深化和擴展。
每日悟語~李鴻雁(創(chuàng)):課堂討論突出了學生主動去“吃”。在課堂討論中,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主演”,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就真正被激發(fā)出來,而不是被動地調(diào)動出來。課堂討論是學生主動去“吃”,不是被動去“喂”。由于是主動去“吃”,一次能“吃”多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確定。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多吃多占”;能力稍差的同學不要“生吞活剝”,也不要貪多,容易“嚼不爛”。這樣還會導致“消化不良”,甚至“吃不了兜著走”。會學習的同學要在討論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多方位的消化和吸收,將其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每日悟語~程相光(創(chuàng)):討論,“就某事相互表明見解或論證”。課堂上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的“某事”就是指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這種問題才有討論價值。既然是探究,那么問題的設置應該是具體明晰的,不能含混不清。既然是“相互表明見解或論證”,那么討論主體應該是多方的,我覺得這種討論可以是生生間的,當然也可以是師生間的。生生間的討論可以激發(fā)學生智慧,師生間的討論可以極大增加學生信心,這也是新課標倡導的師生平等關系的體現(xiàn)。既然是“表明見解或論證”,那么討論雙方應該彼此尊重,討論時按一定順序進行,每一方都有表達的權(quán)利和機會。在小組中,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作用,組長要安排發(fā)言的順序,維持討論的紀律,同時,教師可以從旁點撥。
每日悟語~肖冬(創(chuàng)):探究性討論課堂在畢業(yè)年級的重要性依然很大,在繁重的復習過程中,如果只是老師一人講,勢必會讓學生產(chǎn)生“抗體”,不利于注意力的長久保持。有效討論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讓學生的疲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如果高聲探討問題,也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變得昂揚起來。中考沖刺,要靠一種精神,要提氣。積極有效的討論讓每個人活躍起來,這才是課堂的初衷。體現(xiàn)每個人的價值,突破每個人的極限。
每日悟語~趙慧(創(chuàng)):每個學生都渴望展示,即使是待優(yōu)生。我們班里有個一年半都沒舉手回答過問題的孩子,當然成績也顯而易見。今天語文早讀,我借機跟他商量,希望該生能讀一遍<<十五從軍征>>給我聽。他連連拒絕:“我不會我不會。”于是我就開始幫他學習生詞,他還不好意思地向我展示了一遍。“大家也很想聽聽你的聲音,讀給同學們聽吧,你肯定行。”再三的勸說下他同意了。早讀后,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等待他的閱讀,他不好意思的遲疑了好久。最后我提議他用書擋著臉就會勇敢很多,就這樣他讀得很流利,盡管我們只聽到了“十五”兩個字,但全班是開心的,他也第一次嘗試到了展示的快樂,相信第二次會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