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大腦的過度簡化
發(fā)布時間:2021-04-13 08:59:33瀏覽次數:13333
在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現象:有些同學總是會習慣性地說這么一句話:“這不就是什么嗎?”所指代的往往是他們已經知道的某個知識點。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每當接觸到一個新事物,總是會從已經知道的舊事物里面,去找到一個最接近的對象,然后把兩者等同到一起。
這種習慣的本質是把兩個看起來相似的事物,抹去它們的差異,放大它們的相似性,然后告訴大腦:它們實際上是一樣東西。久而久之,它的后果就是:你會在大腦里堆積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結論和觀念,看起來煞有介事,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你無法真正地學會和掌握它們。當你脫口而出這句話的時候,你實際上就已經放棄了思考。大腦有一個習慣,就是過度簡化。當我們接收到一段復雜的信息時,為了節(jié)省儲存空間,大腦往往會做一件事情:提取這段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抹去其它細節(jié),用這個特征來代表這段信息,把它儲存起來。
那么,如何克服這個習慣?不妨從這四個方面開始。首先,接受一個假設:世界是復雜的。比如 E=mc^2,是一條原理,它足夠簡單、優(yōu)美,但是背后的邏輯和背景知識,需要一本書才能講清楚。所以,從復雜到簡單,是一個過程,也是求知的必經之路。簡單不是一條原則,也不是一個目標,而是我們在真正經歷了復雜之后,才能夠達到的一個境界。
其次,不急著下結論,而是觀察全貌。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現象、事件,其中有一些可能是我們比較關注和在意的。這個時候,試著讓自己跳出來,走遠一點,不要急著給它下結論,而是從多個側面去進行觀察。觀察事件的各個細節(jié)從不同視角所呈現出來的樣子,觀察不同角色在其中的表態(tài)、行為、立場,試著代入進去,去感受和理解。
再次,不要預設對立,而是保持連續(xù)。比如:我經常說「外向」和「內向」,但一個人是不是要么全然是外向的,要么全然是內向的呢?事實上,外向-內向不是兩個極端,而是一個連續(xù)譜。你可以理解為:外向是10,內向是0,那么每個人都在這個數軸上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這個位置很可能在5附近,只是稍稍靠近某一端而已。
最后,比起關注相似,更要關注差異。試著把兩者同時放在你的認知空間里,讓自己同時審視、注意、分辨它們,試著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揣摩它們,習慣這種耗能的狀態(tài)。你的心智世界,才會更加完善。
(所有內容僅供內部學習,版權歸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