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孩子心理上的拔苗助長
(摘自2012《教育文摘周報》)
(這個故事是我女兒給我講的,叫玻璃心。
有一只劍齒虎,是玻璃做的,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易碎,他就每天變現(xiàn)出很強硬的樣子,到處和人碰撞,然后表現(xiàn)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圍觀的人都鼓掌,說他好強壯。每天晚上回家,劍齒虎都要偷偷地用膠水再把身上的碎片粘起來。就這樣過了很久,劍齒虎身上傷痕累累,他覺得承受不住了,再這樣自己就徹底碎了,粘也粘不上了。可是他不知道該怎樣向大家解釋這個問題,怎樣告訴大家他不夠強壯,很脆弱呢?他終于鼓足勇氣,告訴所有人,他是玻璃做的。大家說:是呀,我們知道呀,我們都是玻璃做的呀……
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映射了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
有很多人,不愿意承擔責任,一旦出現(xiàn)問題,馬上就認為是別人的原因,他們還經(jīng)常會批評別人,對很多事情看不慣,嘮叨、發(fā)脾氣。他們都是劍齒虎,把自己的脆弱都隱藏起來,似乎很強勢,但是內(nèi)心里,他們是易碎的。不敢接受現(xiàn)實,不敢面對現(xiàn)狀,外強中干。這種孩子,基本上還不喜歡和別人有肢體的接觸,別人無意中碰他們一下,他們都會暴怒,覺得受到了攻擊。
有心理學家說:每一個人都是終其一生在整合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從這個角度看,性格其實是在童年時,和父母或養(yǎng)護人打交道的經(jīng)驗,而衍生出來的處事反應(yīng)和行為模式。
這類的孩子,童年的時候,父母通常比較理性,很少無條件地寵愛孩子,他們對孩子的錯誤看得比較重,或者信奉養(yǎng)不教父之過,嚴格管教孩子;或者希望孩子能在一個正常的軌道,從小就能做好。不管是那種原因,父母們對孩子的錯誤的處理方式,都會讓孩子心生戒備,總是把和外界的互動調(diào)整到自我保護狀態(tài)。他們不信任自己,不信任別人,沒有用和善方法處理問題的經(jīng)驗,所以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上,常常會出問題,情商不夠高。父母們可能也比較少擁抱孩子,缺少放松的心情和孩子投入地相處,所以孩子沒有體會到肢體的接觸有什么美好的感受,他們會抗拒和其他人的親密接觸。
當然他們足夠聰明,能在瞬間找到借口和托詞,但是,如果他們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他們會更出色。比如一個奶奶做飯的時候,打翻了鍋,打破了玻璃鍋蓋,面對一地的殘渣,奶奶大叫:誰把燈泡放在鍋上的?燈泡的碎片和玻璃鍋蓋的碎片一定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奶奶一瞬間的反應(yīng),就是要自我保護,推卸責任。即便她是這個家的主人,即便她已經(jīng)年邁,她的行為模式都是如此,不能改變。
培養(yǎng)孩子自信,并不是多鼓勵或夸獎,而是要讓孩子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所有、一切,就像有一顆玻璃心的劍齒虎,知道自己是玻璃的,不掩飾,不自卑,就是自信的,能減少很多生活中無謂的煩惱,能快樂從容很多。可是,怎樣才能做到這樣一點:少責罵孩子,少夸獎孩子。夸獎有時候是意識的強加,會讓孩子害怕自己的失敗,或者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我見過一個孩子,她經(jīng)常受到表揚和夸獎,但是她脾氣不好,和外界很不合作。她說,我根本沒有他們說的那么好,他們說的我都做不到怎么辦,事實上,我就是做不到呀。所以她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用生硬冰涼來抗拒外界給她的贊譽和期望。所以,夸獎有時候會讓孩子有壓力,為了脫離這個標簽,他們會走向相反的方面。
少責罵孩子,就是要給孩子各種嘗試的機會。我知道父母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我很能理解,因為父母也是從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出發(fā),盡可能地要給孩子快樂和幸福。但是,問題在于,這種快樂只能是父母自己的快樂,而不一定是孩子的快樂。比如,有很多父母喜歡動物,他們就認為孩子也能從動物中找到快樂,于是孩子就陷入了動物的包圍中。有很多父母喜歡看書,他們就覺得看名著對孩子最有價值,看笑話書簡直就是浪費孩子的生命,是非常無意義的事情。
但是,孩子是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成長的,他們有自己的需要和渴望。我越來越覺得,父母不能一言堂,而是要容忍孩子,容忍孩子慢慢長大,容忍孩子犯錯誤,把選擇權(quán)更多地交給孩子,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出一個最妥善的方案。孩子不會因為一個錯誤就走向人生的歧途,但是,家長對待孩子錯誤的粗暴,卻會使孩子的人生走向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方向。
現(xiàn)在都在反對從知識方面對孩子拔苗助長,可是,孩子的心理方面呢,為人處事的能力方面、處理問題的成熟度方面、解決問題的方法方面等等,我們是不是也不要拔苗助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