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鄉(xiāng)市教科所 陳玉偉
撰寫研究報告,是課題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形成好的教育科研成果,不管是教育學術論文或是教育科研報告,從文章寫作的角度考慮,總不外乎抓住幾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明確文章主題,根據主題精心選擇相關的材料,形成富有說服力的文章結構和注重語言文字的邏輯表達。撰寫教育科研論文時,注重上述幾個方面,容易使文章切合實際,富有指導意義。由于一些教師不了解撰寫研究報告的基本要求,在報告文章中存在有不少問題,致使成果大為遜色,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題目中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報告中,總是以研究解決的問題為主線來構思題目;在學術論文中,問題也應該成為文章的主線,并在題目中得到反映。一般說來,論文題目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題目的中心不突出,不鮮明。在一個題目中包含了太多的意思與內容,導致內容寬泛,主題眾多,沖淡了人們對此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如“從實際出發(fā),面向全體,兼顧差生,提高教學質量”、“堅持素質教育,全面育人,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向第二課堂要質量”,這幾個題目的共同特點是述及的面太廣,要想交代的方面太多,導致論文主題不突出,不鮮明,人們弄不清楚你究竟想要表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用一般感想體會作題目。用一般感想體會作題目,降低了論文的學術水準。如某教師撰寫的“加強初中英語課上聽說讀寫的實踐——談學習全國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體會”的文章。用這樣的方式作為題目,必然會使人感到這只是你個人的一種體會或認識,而并不是在采用一種嚴謹的方式來深入探討一個學術性的問題。因此,學術水準可能不高。
3.研究的視角選擇欠妥。有些課題研究,既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展開,也可以從教育學的角度去進行。前一類型的研究,其研究目標側重在探索總結這些心理現(xiàn)象、心理特點的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而后一類型的研究,其研究目標則側重于改進當前的工作,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二者的研究目標不同,研究的方法、內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對于一般教師來說,選擇心理研究視角其要求過高,困難較大,可能不太適宜。如“幼兒探索性活動的研究”這樣一個課題,如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則將側重在探索幼兒探索性活動的定義,探索影響因素,發(fā)展過程和階段特征等方面,一個幼兒園或幾位老師較難勝任。而如果將題目改為“引導幼兒進行(開展)探索性活動的研究”則其含義很清楚,探討的是教師如何去引導幫助幼兒開展探索性的活動,側重于從改進教師教育工作角度去研究問題,這就比較切合教師的實際,有較大的完成研究的可能。
4.用詞不確切、不簡煉。題目中的用詞,每個字都須仔細推敲,務求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能只求轟動效應而忽視了其科學性和準確性。比如,一篇研究報告的題目是“數學作業(yè)分類實驗的研究初探”,這樣提法就不妥當。既是進行實驗就不宜再用初探,或者是將“實驗”兩字去掉。又如“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景創(chuàng)設重要性的實驗調查”這樣的提法意思難以理解,把“調查”兩字去掉或把“實驗調查”改為“研究”就會好一些。
目前還有一種情況是過份強調用“XX教育”來概括自己的實踐,為文章冠名。這樣的提法難免以偏概全,不太妥當。有的論文題目冗長,沒有必要的虛詞、形容詞過多。如“開展關于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實踐研究”,完全可以簡略為“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研究”。
二、文章內容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不全。許多教師在文章中,僅僅關注我是怎么做的,怎樣具體操作的;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想達到什么目的,我的做法與目的間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能取得成效,諸如此類的問題卻絕少提及。往往是在一開始只用十行八行,二三百個字,便把以上這些理性思考的內容簡單地打發(fā)了,然后便話鋒一轉,變?yōu)樵敿毥榻B自己是怎樣操作的。因此,這類文章從內容的角度分析,往往偏窄,只注重于討論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而缺少做事的目的性和必要理論的支撐,整篇文章易產生層次不高的感覺。
2.關鍵概念的表述有誤。不管是學術論文還是研究報告,每篇文章中總有一些關鍵性的概念。如“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幼兒探索性活動的研究”這些題目中,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性活動便是屬于非要界定和說清楚不可的關鍵概念,整個文章實際上是圍繞著這些關鍵概念而展開,并以這些關鍵概念作為基礎來討論的。這些關鍵概念若有錯誤,或表述不全,或表述不當,整篇文章的邏輯推論都會受到影響,甚至發(fā)生動搖。但有些教師在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時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關鍵觀點信手寫來,于是便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和漏洞。如一篇文章中在談到學生專注品質的培養(yǎng)時,對什么是專注品質下了三個定義,每個定義均說法不一,提法不同,并且沒有一個是完整而科學的,這樣讀者就很難搞清楚你所說的專注品質到底指什么,更毋論是否需要培養(yǎng),或者這樣的培養(yǎng)方式是否有效了。
3.羅列事實,線索繁雜,不能有效地提煉出自己基本的觀點或做法,這又是教師寫作中在選擇和組織內容時所常犯的一種錯誤。文章中往往羅列一大堆的事實,卻不能加以整合,因此內容雖然豐富,但頭緒太多,線索繁雜,使人有理不清頭緒之感。而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對自己的材料、事實沒有作精心的整理、歸納和概括,不能從眾多的內容中提煉出其中的精華,形成能反映自己主要特色的個人見解或做法。因此,在寫作和修改文章時,必須對自己所選擇的事實、材料作一番去粗取精的歸納整理和理性概括的提煉工作,才能確保文章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三、文章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作者根據文章的主題和體裁要求對材料所作的取舍和所設想的內部構造,就是文章的結構。它是由主題所決定的,又是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是用以支撐起整個文章的,并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的理論事實闡述。因此,文章的結構反映了作者的認識和構思,是作者想法有條理有層次的設計安排和作者意圖的體現(xiàn)。一些教師在撰寫科研論文或研究報告時,在這一問題上所犯的弊病大致有以下幾種:
1.文章通篇無標題。對初學者和不經常寫作的教師來說,由于自己寫作的思路不夠清楚,駕馭文字的能力又不強,不列提綱就往往會使自己對文章失去控制,離題萬里,不知所云。所以擬列提綱是提高文章水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保證。
2.整篇文章的標題序號混亂。除了通篇文章沒有標題的寫法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整篇文章的標題混亂,在文章的起始部分并沒有標題,而后不知怎么的突然在中間開始冒出了一些標題,而這些標題又十分混亂,看不出這些標題間有什么邏輯的或理論的聯(lián)系,使人迷惑不解。
3.提綱缺乏嚴密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這種情況常與教師習慣的寫作方式有關。寫作時由于對問題缺乏深人的思考,對自己所要表述的基本意思又缺乏歸納整理,所以往往感到沒東西可寫。這時,教師便很自然地會形成能寫什么就寫什么的“散論”。于是,不管是否與文章主題有關,是否需要,拿起筆來,自己所熟悉的、擅長的大大發(fā)揮一通,不熟悉的、自己覺得說不清楚的,則悄悄避開。這樣的寫作,往往是想到哪里,寫到那里,寫得出什么,就寫什么,勢必出現(xiàn)離題和偏題,出現(xiàn)內容各部分間的割裂、重復、交叉、沖突甚至自相矛盾,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造成提綱缺乏嚴密的內在聯(lián)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寫作時對自己的角色地位不太明確,對自己應以什么身份,從什么角度,在哪一個層面來闡述問題沒有考慮清楚,一會兒是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闡述,一會兒又是從教育研究的角度來思考;一會兒是在學校的層面,一會兒又是在教師或學生的層面來思考和闡述;而其中又缺乏明確的思路和交代,于是,其身份、角度游移不定或跳躍式轉換,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無從把握他究竟是以什么身份在思考,究竟要解決些什么問題,導致文章思路混亂,缺乏邏輯性。
四、文字表達中存在的問題
1、未提煉標題。在文章中,凡是分幾點來表述或闡述文章的主題時,就應當提綱挈領的用一句判斷句來作為小標題,而不能將長篇大論的陳述作為標題。例如:“1、從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并列到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有機結合的過渡和轉換的條件”這個標題顯然都未加提煉,如此冗長作為標題是不合適的。如果改為“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有機結合的條件”這個標題,必然會清楚、醒目得多。
還必須指出,文章中的小標題也不宜過多、過濫。
2.表達的立論成問題。嚴格地說,這并不是純文字的問題,但確也與表達不當有關。如有一位老師寫了一篇題目是《以人文教育思想指導中學數學教學》的文章,在當前的情況下,探討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確是一個很好的內容。這篇文章的開頭是這樣論述的:“數學是研究現(xiàn)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發(fā)展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工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自然界與社會中許多現(xiàn)象的過程經常需要借助數學來模擬、研究和預測。電腦技術和概率、統(tǒng)計等知識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正因為如此,發(fā)揮中學數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因素被提到了議事日程。”然后文章開始分點論述具體內容。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段文字在“正因為如此”此句話之前,都應該列舉要加強人文教育的理由。然而仔細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上面所有理由與最后所提出的數學學科教學中應加強人文因素教育的結論間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從這些理由是推論不出這個結論的。這樣,這篇文章的起始部分便顯得蒼白無力,文章的表達和立論便有了問題。
3.文章中涉及概念過多而又未作界定,造成理解和把握的困難。
如“目前推行素質教育,要把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在文章出現(xiàn)了諸多的相關名詞: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教育……而對這些概念又不作界定和解釋,就會使人感到意思混亂,理不清頭緒,無從把握,從而影響到對整篇論文觀點的判斷和接受。
4、對成果的分析多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分析。一個研究的結果,是否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除必要的定性描述外,還必須有必要的定量的分析和科學的檢驗方法,如 Z檢驗、T檢驗和χ2檢驗等。一些教師在寫到這部分時,往往是過于簡單,草草了事,大大地降低了成果的質量。如“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證明,效果明顯,受到了學生的好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好方法。”或自己下定性的結論“該研究已經達到了國內的領先水平”等等,簡單的幾十個字就算完事,顯得份量不夠,不能夠讓人信服。
一般地講,中小學實驗效果的數據較多的是分數與頻數(次數),分數為連續(xù)數據,可用Z檢驗、T檢驗,但要注意區(qū)分樣本的大小;頻數為間斷數據,一般用χ2檢驗;非數據化材料以敘事材料為主,用文字描述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要對非數據化材料進行分類,區(qū)分效果材料、原因材料及其他材料,運用枚舉、例證的方法進行表述。